詩集。葉珊(楊牧)著。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3月初版,後收入《楊牧詩集Ⅰ》,臺北洪範書店1978年9月初版。集中收錄1966至1970年於柏克萊求學期間作品,分為4輯,第1輯「掛劍之什」有〈續韓愈七言古詩「山石」〉、〈延陵季子掛劍〉等6首,第2輯「屏風之什」有〈蛇的迴旋曲〉、〈傳說〉等19首,第3輯與第4輯分別為長篇敘事詩〈十二星象練習曲〉(獲得第一屆詩宗獎)與〈山洪〉各獨立成輯,共計27首,另附作者〈前記〉與葉維廉〈跋〉。〈前記〉自云將近5年之間,於寫詩生涯中「變遷很大,探索最廣,今日與昨日的衝突也最大」,不間斷地創新、否決、試探,致使集中作品「無論就視界或技巧方面看,都是極不統一的」,基於時空的偶合而收為一書,承載了「奇異的生命的斑剝」。於〈前記〉中也可看出詩人對創作與批評的態度,以航海人「熟悉舟楫而茫然與海水」自喻:舟楫之事是作者創作過程中的反覆經營、琢磨,最為熟練,然海水的回應反響則由作者所不能掌握的讀者與批評所決定。因此,創作的喜悅與自得,縱使不足為外人道,也仍然足以使人耽之甚深。然而,正如葉維廉〈跋〉中所言,〈傳說〉所錄作品多運用「面具」(Persona),例如〈續韓愈七言古詩「山石」〉、〈延陵季子掛劍〉、〈流螢〉等「都是通過『面具』發音的」,看似劇詩的〈山洪〉其實不分角色、「借甲乙為面具,追索死亡所激起的情緒及思維」,詩人藉獨白者之口發聲,「不斷往還於他刻劃的主角的經驗和他自己的經驗之間」,可見《傳說》雖有多重的開拓、轉折與實驗,畢竟都屬技巧掌握運用的「舟楫」之事,其一貫核心仍在於抒情主體(Lyric Self)對抒情瞬間(Lyric Moment)的把握和凝聚,是詩人自我的表現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