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作品。明治34年(1901)11月15日,臺灣總督府發行,臺灣日日新報社印刷。卷首置照片兩張,一為臺北淡水館張燈結彩,召開揚文會會場,二為第一回揚文會員小照於臺北淡水館後園,參加合照者有78人,全部穿傳統服裝。「凡例」指臺灣揚文會諸士之策議彙訂一本以資便覽,依花名冊排印,臺北、臺中、臺南、宜蘭四處進士、舉人、副貢、優貢、歲貢、恩貢同科諸士,概從年齡次第別名。卷首錄兒玉總督開設揚文會詞,並各地會員謝詞,卷尾置後藤民政長官演說,不另附序跋。兒玉勉搜羅文人學士畢集一堂,敦勵學術,共贊文化之化。後藤除勉勵溫故以知新,不排斥漢學,但批評當時臺灣書房教育方法之不合時宜,當漸次改為公學校的預備學習場所,還批判當時臺灣學者拘泥於詞章訓詁之末技,不務實學:「比驪之文不足以救時患,拘古之癖不得以為經國之材。」因此,日本執政者不得不引進新式教育到臺灣。揚文會徵文有兩大主題,一為修保廟宇(文廟、城隍廟、天后廟等)議,二為旌表節孝(孝子、節婦、忠婢、義僕等)議,所應徵的主題除符合臺灣傳統的價值觀,尊重固有的民俗信仰,獎勵教忠教孝的觀念對統治的穩定性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