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悲劇台灣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品撰寫者:蔡明原

小說集。雪眸著。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小說以畫家朱安捷以及其兩位學生顏安波、姚琪娜為主角,藉由其迥異的繪畫理念帶出對於生長的這塊土地——臺灣不同的觀想。朱安捷是一位渡海來臺的外省人,對大陸懷有濃濃的思鄉之情。顏安波則是一個道地的本省人,時常和老師朱安捷在國族問題有著激烈的辯論。而姚琪娜對於這兩者之間(臺灣意識和中國意識)採取的是一個統合的態度。在繪畫上,顏安波走的是融入在這塊生活的土地,把焦點放在冷風中撿拾瓶罐以求溫飽的老人,或是為了民主走上街頭的臺灣民眾等的「寫實」風格。不過顏的老師朱安捷卻對自己學生有著觀念上的基本差異,他認為這樣的繪畫所表現給大家只是一種屬於暴力的形象,「是一種墮落」和「政治鬥爭的工具」。曾經朱安捷也想試著把這裡的民眾放入自己的畫中,但「總是缺少一種感動。大概是把自己的感情都定位在家鄉和內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上了吧。」雖然在臺灣生活了幾十年了,但朱安捷有意無意和這塊土地保持距離,終究沒辦法產生真正的情感。朱安捷和顏安波除了師生關係外,還有一份不被點名類似於父子的關係存在。顏安波的生父和朱安捷曾是好友,顏父死後朱安捷對顏安波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顏安波承繼了父親生前的喜好,也開始了繪畫這條路,和朱安捷一直保持著緊密聯繫。這裡可以看出作者在經營這篇小說的別有用心,不管是在繪畫或是意識形態都充滿中國正統的朱安捷,對於曾經受過自己養分滋長的顏安波到最後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朱安捷心中滿是無奈與不解。但實際上遙想故國風水並不是顏安波想要的,把雙腳實在的踏進臺灣這塊土地並且去認同它,才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塊島上的人民所該做的。文章末尾朱安捷到中國寫生,想重新找回對繪畫最初的執著,而顏安波最後加入了遊行活動,雖然發生了流血衝突,但對臺灣的願想卻也愈加堅實了。本篇小說的時間背景大約是在解嚴後,不過雖然解嚴了,但言論叛亂罪的存在仍使得許多作家不敢說出真正的話。論者以為他的作品「正可以擺在這樣的文學指標來觀察,因此,對雪眸,對臺灣文學都富有特別的意義。」

瀏覽人次: 186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