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寒夜三部曲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品撰寫者:賴松輝

長篇小說。李喬著。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全書由《寒夜》、《荒村》、《孤燈》3部長篇小說所組成。三部小說的故事、人物、時空背景各有不同,各書可獨立為長篇小說;但是三部曲係以彭、劉兩個家族入墾蕃仔林到定居,繁衍子孫的過程,家族史間雜著臺灣史上重大事件,使三部小說時代相續,情節、人物互相照應,形成如長河般延續的家族故事,故葉石濤稱其為「大河小說」。全書約百萬字。《寒夜三部曲》選擇了近代臺灣史上的三個重要時間點為背景:一是清末臺灣到日治初期的乙未戰爭,其次為日治中期的農民運動,再次為日治末期的南洋戰爭,三個時間點貫串整個日治臺灣歷史,也反映出臺灣人由日治初期到末期的不同生活面貌。第一部《寒夜》描寫彭阿強率領族人在隘勇劉阿漢的火槍保護之下,入墾原住民勢力範圍的蕃仔林,開墾荒地希望成為土地的主人。開墾期間,移民遭遇到天災,原住民出草,各種災難;當歷經艱辛開墾的山田有所收穫時,卻傳來葉阿添取得官方墾照,不久將成為蕃仔林墾戶的地主,蕃仔林各家墾戶不甘拱手讓出土地,與葉氏抗爭,爭執之間,彭阿強憤而咬住葉阿添的脖子致死,葉阿添雖然死了,但仍無法改變葉家地主的身分,蕃仔林居民失去土地所有權,成為佃農。同時整個臺灣也因為清朝戰敗換了一個新的主人──日本。《荒村》則是以日治中期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前後,農民運動為背景。故事源起於殖民地政府將農民開墾的土地下拂與退休的日籍官吏,劉阿漢等人因土地被掠奪,起而抗爭。劉阿漢代表農民因土地被掠奪起而反抗;劉阿漢之子明鼎原本跟隨父親抗日,但隨後加入左傾的臺灣文化協會,採取無產階級革命方式,並企圖以武裝起義方式推翻殖民政權,他代表有意識的階級革命。但兩人的反抗,到最後都失敗。劉阿漢被刑求致死,劉明鼎病死獄中。《孤燈》則是以日治末期為背景,包括兩條主線,一是戰爭期間,作者描寫蕃仔林居民因為物資管制,缺乏食物,山居的艱苦生活;第二是戰爭末期,日本軍政府徵調臺灣青年到南洋當軍伕,日本軍在菲律賓戰敗後,被徵調的臺灣軍伕試圖逃往菲律賓北方,歸返臺灣。《寒夜三部曲》的主題描寫臺灣人為土地而反抗掠奪者。在《寒夜》、《荒村》中土地是農民生活所需,土地被掠奪時,農民無法生活,於是為生存而反抗;到了《孤燈》主題有了改變,土地與母親的意象相結合,「台灣」變成母親的象徵,對於徵調南洋作戰的軍伕,臺灣變成他們意欲回歸的母體。李喬寫作有別於鍾肇政帶有「私小說」性質的《濁流三部曲》。李喬寫作《孤燈》時,對徵調南洋歸來的臺灣人進行「田野調查」,將眾人口述經驗改寫成劉明基逃亡菲律賓的過程;在《荒村》中則採擇大量的日治史料,將當代社會運動事件寫入小說,加重了小說的歷史感。但《寒夜三部曲》並非重構臺灣史上重要事件,或再現當代重要歷史人物的事蹟,李喬選擇小人物去旁觀、見證歷史事件的現場,如劉明鼎見證農民運動的「二林事件」,透過人物的眼睛,使讀者感受歷史事件現場氣氛,並透過人物對事件的感受、評價,使讀者感受到作者創作意圖。因為李喬並非強調歷史事件的重建,而是透過人物反映作者對歷史事件的詮釋,也因此作者稱《寒夜三部曲》「歷史素材小說」,而不是「歷史小說」。

瀏覽人次: 772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