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集。莫渝著。臺北河童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除陳千武的序言、兩篇附錄為〈戰爭與《水鏡》--林建隆訪談莫渝〉、〈莫渝介評笠詩人文章篇目索引〉,以及作者後記,全書又分兩輯,輯一為「散論」,包括〈笠下的一群〉,作者以「史」的形式,從戰後時跨語一代談起,脈絡清晰地論述「笠」的出現、成長、成果及其風格,概論整個「笠」的形象和精神,並附上詩人向明對於此文的講評,以及「笠詩獎」歷屆(共五屆)得獎人暨作品一覽表。另有作者三篇論文,分別為〈六○年代台灣鄉土詩〉、〈略談台灣小詩〉以及〈笠詩人小評〉,在六○年代應運而生的臺灣本土詩社──「笠」,莫渝僅在篇名的設計上就饒富旨趣:「鄉土」、「台灣」、「笠」三個符號所代表的意涵乃相互交疊。輯二則有90篇的笠詩人選讀作品,佔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其中有日本籍詩人,分別為北原政吉、增田良太郎(本名陳樑增,早年歸化日本)、井東襄,以及北影一等四位;而桓夫、趙天儀、李敏勇、張芳慈、陳謙五人的作品都選入兩首。每一首詩後,都附上「作者簡介」和莫渝執筆的「欣賞導讀」,多為已發表於《國語日報.少年版》和《笠》的短篇詩論,導讀深入淺出,談詩的美感之外,也談詩作背後的時代背景、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動盪變遷,莫渝在論詩的同時亦有史家的使命感,為臺灣詩的主體觀點作見證。關於「笠」詩社的學術研究成果頗豐,而《笠下的一群》所展示的不僅是學術研究上少有的個別論述,也是珍貴的一手史料,即使行文和篇幅簡約短捷,卻將「一群詩人」的詩作分別賞析,從評價個人風格出發,進而串連出屬於「笠」所堅持的詩的現實關注與反抗精神,也勾勒如此詩風呈現的台灣在地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