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集。朱西甯著。高雄大業書店1963年2月初版。全書共有〈小翠與大黑牛〉、〈騾車上〉、〈祖父農莊〉、〈大布袋戲〉、〈偶〉、〈再見,火車的輪聲!〉、〈生活線下〉、〈蛇屋〉、〈狼〉九篇小說,書前無序,但有司馬中原〈試論朱西甯〉一文。目前流通的版本,書末附有蔡丹治、魏子雲對〈狼〉的往來論辯:蔡丹治〈談狼〉、魏子雲〈評狼〉、蔡丹治〈再評狼〉、魏子雲〈為狼作答〉、蔡丹治〈三評狼〉,及朱西甯最後的致意簡語。作者在書中,以不同的空間場景,多元的寫作視角與敘事手法,描寫人原欲的消長、貪婪與慾望的執迷,在以理智壓抑的往返心理間,凸顯人的徬徨與無奈。〈騾車上〉將慾望的開解,濃縮於一趟車程;〈小翠與大黑牛〉原來分別是新婚夫妻真正喜歡的對象,而非對方之名。〈偶〉裡老瘸的裁縫鰥夫,為女客量身,引發潛伏的情慾,但只能向人偶索取溫暖的幻覺。〈大布袋戲〉以戲偶的視角,旁觀了一場人心詭詐的好戲。〈生活線下〉丁長發在慾望與道德的掙扎下,最後拾金不昧,表揚於報紙,但車行索走的身份證,卻在下端被刊登成陽痿療效的見證人,無情地嘲弄著這一切善意。〈再見,火車的輪聲〉在鐵道旁實驗火車輪聲消失的癲狂留德博士,正體現出現代化衝擊且模糊了正常與瘋狂的界線。〈狼〉則透過孩童的經驗,將獵捕狼的過程,對位著捨棄養子與工人偷情,希冀懷孕的二嬸,點出人徘徊於慾望與我執,不可自拔的泥淖。慾望、道德與人性之間的辯證,並不是非黑即白,人與世情的複雜,更勝於此。而以世居臺灣三代,響應耕者有其田政策,放下一切的客家〈祖父農莊〉,以及在原住民聚落組訓,在個人英雄主義與服務群體的民族大義間覺醒的〈蛇屋〉,這類富有宗教啟示的故事,則又提供另一慾望消解的出口。正如王德威所言,這些富有道德、宗教意義探尋、自我見證可能的作品,其價值在於「不在於謎底的揭露,而在於對謎面不斷的延伸及體悟」,而使得朱西甯的「鄉土成為探勘人性善惡風景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