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海東札記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品撰寫者:藍偵瑜

古典散文集。朱景英著。本書自書前序文撰寫時間推斷,約成書於乾隆38至39年(1773~1774年)間。本書成書背景乃朱景英在臺任職3年期滿之後,返回中國,整理駐守臺灣期間所作,其中內容皆是朱氏個人在臺所見所聞,以雜記的方式加以記錄而成,全書共分4卷,每卷之下各收錄兩篇文章,分別為記方隅,以考察臺灣之名稱來由、歷史沿革,與在自然地理上的形勢特色;記巖壑,探查各地的山嶽水文,及各地港灣配置;記洋澳,對於澎湖形式、各島嶼形勢記述詳細,及環島的海洋狀態、海舶外觀構造等皆說明仔細;記政紀,記錄臺灣各官職與各地官員行政的相關事項;記氣習,即記錄臺灣地方近海的特殊氣候形態,以及臺灣地方漢人社群的風俗,惟風俗方面多是記載陋習弊慣,應是作為治臺前了解民眾問題所在之用;記土物,記錄臺灣當地的動植物、物產,及相關典故與形狀描繪,多為承襲前人所言者;記叢璅,此篇記錄內容駁雜,自城牆興建、流寓人士、語音殊異、地震頻繁、官方政風,凡臺灣地方特殊於中國之處,皆記錄收羅,亦有閒賦詩作收列其中;記社屬,此處收羅的是原住民的生活記載,但多為沿承黃叔璥之說。朱景英來臺任官的經歷有二,一是乾隆34年任臺灣海防同知,37年任滿,二是乾隆39年,遷任臺灣北路理番同知。任海防同知時駐守在鹿耳門,此處為臺灣對外門戶,商船出入的海口要鎮,並對內兼管四縣,在其任職中即對於北臺遼闊,南北路兵單汛薄,而有請派兵防衛的建議,本書8篇古文,主要也是在這樣的經驗與閱歷下記錄而成,臺灣入清朝版圖以來,殊異於大陸經驗的風土人情、社會物產皆是流寓者嘆然援書的對象,朱景英所錄所言,基本上與歷來書寫者者無太大差異,且觀其文中分析的角度,判斷本書的書寫,亦是在作為提供一種行政統治上的參考與了解之用,並有所建議。

瀏覽人次: 232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