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品撰寫者:賴松輝

長篇小說。李喬著。全書共上、下兩冊。臺北海洋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李喬經過長期田野調查,尋訪事件目擊者、受難者家屬,彙整官方的史料,建構出二二八事件期間,臺灣各地所發生的實況,並分析事件期間臺灣人各黨派的立場及因應對策。上冊《埋冤.一九四七》即根據上述史料,以小說手法重現事件的起因、政府對策,及臺灣人團體的團結與分裂、和平訴求與武力鎮壓、天真與殺戮。下冊《埋冤.埋冤》則描寫事件後,臺灣社會的精神面貌,受難者的生活。為了反映歷史真實,作者採取長篇歷史小說的寫實手法,選定主人公作為事件「反映者」,讓主人公「正巧」位居事件現場,目睹歷史的真相。為了再現事變後的臺北政局,讓王天燈見證「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從組織建立到被滲透、分裂,終至一事無成。為了見證謝雪紅的人民政府作為及嘉義機場的戰役,讓二七部隊長林志天奔走臺中、嘉義之間,感受謝雪紅幕後的影響力,也反襯出廣大臺灣人熱愛鄉土且具有自治、自衛的能力。小說中情節、人物設計都採取對立結構加以描寫,上冊將臺灣人與中國人(或支那人)形成對立,臺灣人守法而天真;中國人則採人治、富心機。由於對中國政治手段的無知,無辜的臺灣群眾被濫殺,手無寸鐵的學生被當作敵軍殲滅,政治菁英被視為叛逆處以私刑。小說突顯國軍如佔領軍般對臺灣百姓進行作戰、施予酷刑;但臺灣人面對強大的鎮壓凌辱並不屈膝求存,反而從容赴義,反襯出威武不屈的臺灣精神。下冊分為兩條主線,一是在二二八事件中被中國兵強暴、精神失常的葉貞子,精神恢復正常後,改以中國為主體,剝除自我中臺灣人的身分、語言、服飾,改名貞華,完全中國化,說華語、穿旗袍。她與強烈臺灣意識的兒子蒲實之間產生激烈的衝突。另一主線則是被捕入獄的二七部隊長林志天和獄友共產黨徒之間的激烈的思想鬥爭。林志天在獄中受到唯物辯證法的衝擊,透過不斷自我充實、自我辯證、自我建構,剔除腦海中的中國認同,證得具有臺灣主體性的「林志台」。作者描寫林志天經過思想鬥爭,重新建構自我過程,是臺灣小說中少數以「自我成長」為題材的小說。在國族認同方面,葉貞華徘徊在「臺灣」、「中國」之間,隱喻著以臺灣為母體或認同中國的抉擇;林志天與共產黨徒的思想對立則隱喻臺灣主體與紅色中國的對抗。因此,《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雖是一部以二二八事件為題材的歷史素材小說,但反映的是二十世紀末臺灣人認同臺灣、中國、或赤色中國的問題。

瀏覽人次: 24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