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鍾鐵民著。臺灣省新聞處1972年6月出版。《雨後》大致有三大主軸,其一是關於祁雙發。祁雙發代表的是一位沒落的地主階級,個性軟弱、一事無成,因而無法在實際生活中肯定自我。但最後卻在追捕黑臉猴王的過程中,瞭解了生命的本質,也重新拾回失落已久的人性尊嚴。故事主軸之二是關於祁天星與李雲英之間的愛情故事。一段不見容於傳統社會價值觀的戀情,在經歷內心的掙扎與轉折後,終於突破世俗價值觀的束縛,勇敢選擇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故事主軸之三是藉著祁天星欲改革農業的決心,來表達一九五○~六○年代臺灣農業社會的轉變狀況。隨著工業社會的來臨,固守本業所帶來的只是低收益、低成就,因此農村人口快速地外流至城市,至於留在農村者為了生計也不得不在觀念與作法上做大幅度的修正。諸如企業化經營,經濟作物的種植,產銷制度的建立,農業機械化、農地重劃、對子弟教育的重視……等。《雨後》是鍾鐵民迄今僅有的一部長篇,但從此卻可以看出鍾鐵民經營長篇巨構能力的端倪。正如鄭清文所言:「鐵民的《雨後》是個異數,他的短篇往往會有疏漏,長篇反而處處計算得相當精密,伏筆、回應都很自然恰當,譬如祁天星母子要入山去找祁雙發,前面老早就埋有伏筆,這說明作者在構思的時候便計算到了,這表示他有掌握全篇小說進行的能力。比較起來,《雨後》也有思想性的東西存在,仔細探討起來這裡面的人物轉化就很有意思,祁雙發夫婦、父子、母子之間都有矛盾,都有衝突,尤其是祁雙發,他在這個家庭的地位本來是個邊緣人,但到緊要關頭他搖身一變,卻成為關鍵性的主宰,我相信這是鐵民有意的安排,也有他特別的用意。在處理這中間相當複雜的感情關係時也能夠做到明快……他能夠寫《雨後》證明他從事長篇創作應該不會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