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集。焦桐著。臺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全書依次分為「光復前後的台灣劇運」、「反共抗俄劇」、「本地劇作家楊逵」、「二十部劇作提要」、「戰後台灣戲劇年表」、「四十年來的戲劇書目」共6章,並且在書首收錄了林勃仲〈讓傳統文化立足世界舞台〉的序文,以及作者的緒言。本書斷代討論臺灣的戲劇,從戰後(1945年)至五○年代末戲劇離開戲院為止,大致15年的時間,作者在著手資料蒐集的過程中,發現了1945年至1949年間的史料散佚殆盡,這一階段除了參考呂訴上的《台灣電影戲劇史》,更必須在實際上從事田野調查。為了清楚呈現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面貌,在體例上,作者以較多的心力製作「戲劇書目」和「年表」,再以具有代表性的二十部劇作提要為輔佐,來剖示戰後初期戲劇史的橫切面。至於劇種方面,則以文學性質較濃厚的話劇為主,地方戲劇如歌仔戲、布袋戲、平劇僅做補充說明。葉石濤在〈尋找已失落的悲、喜劇〉評論一文指出:「焦桐先生的這本書,最值得推崇的一點在於他始終堅持站在臺灣民眾的立場上來評估四、五○年代的戲劇運動的真相。這本書令人心折的地方就在於作者處處從當時的臺灣民眾的處境和意願出發來剖析每次戲劇活動的功與過。事實上,唯有這樣的立場,才能使各種戲劇形態落實在臺灣民間,跟臺灣民眾打成一片。」作者的緒言也提到,臺灣的戲劇發展一直受到政治力的規範,社會結構、政經環境既是戲劇的養成土壤,戲劇活動就應置諸整個社會脈動的大座標中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