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品撰寫者:陳莉環

民間文學集。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常民文化1996年5月初版。作者在自序中為原住民口傳文學做了一番的釋義,他提到口傳文學在傳統的原住民社會中,原具有教育功能,不僅是娛樂工具,同時他也是各族群歷史文化的結晶體,藉由這些口傳文學內涵的重述或誦唱,往往足以激勵情志、鼓舞精神。全書分成三輯:第一輯/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從原住民未能創造文字的緣由、傳遞文化形質的方式、口傳文學產生的背景、口傳文學的分類、口傳文學的特質及台灣原住民各族個別的口傳文學均做探討。第一輯中特別將台灣原住民普遍流傳的「洪水神話」做一番深入的比較與探究。第二輯/鄒族的歷史與祭儀。作者浦氏乃出生於阿里山特富野社的鄒族人,書中將消失的「達庫布雅努」社的歷史樣貌從口傳文學上重現。「達庫布雅努」原屬於布農族的一支,在口傳文學上顯示該社在血統、文化上融入鄒族的軌跡;另論及阿里山特富野社的滄桑史;介紹了特富野社的瑪亞士比祭典,這是台島少數尚能以相當原始的風貌呈現原住民祭儀。第三輯/台灣原住民的省思。就原住民的倫理、社會及政治、美學或藝術、宗教、法律、歷史、教育相關觀念探究。書中提出了原住民的倫理構思架構順序是:神祇→族群→部落→家族→個人;社會組織以家族與部落的政治系統組成;絕少純粹的藝術行為,或多或少帶有功能性質,其中最重要是娛悅、禮讚天神或是祭祀神祇、精靈;原住民所過的其實就是純粹的「宗教生活」,外在環境有超自然者和諸如精靈、神祇、祖先神;普遍相信有靈或魂魄的存在,對鬼神採取建立熱絡親近關係;教育觀念乃由性別、年齡的差異構成的,男性從事辛苦危險卻短暫性的工作,如狩獵、征戰、公共事務等,女性以操勞而長期從事的工作,如耕作、編織、撫養兒童等,知識觀念的傳授主要藉著神話傳統的講述;歷史觀念則是古代與今時沒有清晰的脈絡;眾人們能記憶的人物和事件被當作歷史的主軸來論述。台灣原住民大致都有承續其口傳文學的模式,現今原住民口傳文化的傳遞面臨斷絕危機,作者將族群中能記憶整體文化的耆老尚未凋零與傳統文化上能運作之際,口傳文學轉譯成書面文學並從中分析出內含的部落文化各層面意義。讓各族群能擁有文化資產,適應未來的時代變遷,作為文化財持續發展的基礎。

瀏覽人次: 550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