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台灣文學兩鍾書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品撰寫者:王慧芬

書信集。鍾理和、鍾肇政合著。錢鴻鈞編。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初版。此書是鍾理和與鍾肇政,兩人於1957至1960年間書信往返的集結。除兩篇序文、138封信件外,還附錄了文友書簡,以及16期的《文友通訊》內容。兩人的情誼起於1957年4月的一次文友通信中。直到1960年8月鍾理和病逝,兩鍾始終緣慳一面。從兩人往來的信件中看到本省作家們所面臨的戰後文學創作環境,鍾肇政1958年9月21日的信函所說:「報紙擴版後,各種副刊都有了些轉變,「戰鬥文藝」大批出籠,大家都在拼命登著,戰鬥性文字,內容多半拙劣不堪。在這個趨向當中,我們的出路更少了。」在經濟窘困、投稿無門的困境,鍾理和1958年5月20日的信:「我已有多時不寫東西了。情緒惡劣,環境也令人發愁。一切都在使我不快。寫出來的東西無人要;得了獎算是榮幸了,而原稿偏偏被扣留著不見天日;身體正合俗語說『小病不離身』,幾無寧好之時,生活岌岌不可終日像永在風雨中。」。除此外對臺灣文學也有所反省與思考,例如『台灣方言文學』議題的討論。鍾理和1957年6月15日的信函說:「然而台灣文學又確乎有台灣文學的特色,這是不容否認不容推拒的,我們應如何予以研究,並培植、發揚,使之成為『重要的一環』倒的確是『責無旁貸』的。因此我們似乎應捨去方言而只標榜『台灣文學』,只把方言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似乎即已把『台灣文學有台灣文學的特色』這個意思凸示出來了。」。他們相互交換作品,鼓勵創作,計畫創作長篇大河小說,如《大武山之歌》、《台灣人三部曲》。從兩人信件中,看到真摯的情感、文學的熱誠。更可從中窺探當時的文學、社會環境,這些信件是臺灣文學史相當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瀏覽人次: 615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