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李秀著。臺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9月10日出版。全書約十萬字。除自序、評介外,分一「井月」、二「外垵情事」、三「入船高雄」、四「顛倒歲月」、五「浮亂港都」、六「童夢的故地」等6章,每章各含4節,共24節。從位居邊陲的澎湖,以主角李蓮子的眼光,探索澎湖人移民臺灣在高雄的奮鬥史。時間從1895年馬關割臺日據臺灣始,至國民黨統治的1970年代。空間以澎湖、高雄為主,部分牽涉中國天津,作者用微觀的角度,刻劃澎湖李氏、許氏兩大家族的興衰恩怨與糾葛。小說移情作者對雙親的「孺慕」情結,到雙親日夜惦慕的故地澎湖外垵,從「情結」到「情節」,再到小說所建構的「情境」,可說是穴脈連通,時顯時伏族情的感應。作品表現臺灣人人格中妥協與堅忍的典型,並深入刻劃臺灣女性悲情、孤弱、委屈的心理纏結。在臺灣一般家庭很少保存百年以上祖先的遺物,及臺灣環境中很少有超過百年以上的建築的歷史宿命中,《井月澎湖》修補部分臺灣人集體歷史的失憶空白。新世紀的臺灣文學「主體」與「多元」成為發展的兩大面向,在臺灣主體的建構下,中國意識逐步為臺灣意識凌駕,多元的屬向促使去離中央,解構舊體制舊秩序,地方活力逐步釋放,《井月澎湖》為臺灣邊陲文學劃下開端的一筆,催喚臺灣人走尋各自即將被遺忘的童夢的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