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張大春著。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卷一)、2000年5月(卷二)初版。此書為作者(小說家)的論小說之作(創作者文論),迄今已出版兩冊。卷一收15篇文論,卷二收12篇文論,書首以「說稗」前導,後有一篇討論中國小說敘事傳統的文論做為卷尾的附錄。此書捨棄一般文學史或小說史的架構類型、題材背景、小說理論、系統別類,改以體系解、本體論、起源點、修辭學、指涉論等主題,全視景觀照形成小說的條件和關鍵,自創風格以定義詮解建立新的關聯。在這兩卷的文論裡,作者企圖探究如何將小說理論/創作在意念質感上、藝術美學上兼有蒐羅整理編列的資料館功能外,甚至能將價值與位置拉到文學史的層次,提出迥異於一般學院派理論的己觀論見,摒棄形式刻板,以知識性的、專業性的、技術性的系統論調,展示其建構一己小說論述文本的意圖。全書擷取東方西洋經典名著的理論精髓和學說片段,關注「治小說論」的刻意求工。綜觀全書一些極具創新意義的立論,來自於作者深切體驗掌握「現代專業作家」的特殊角色、視野後,對中國傳統知識體系裡對小說的認知所作的重新檢閱和分類。張誦聖在〈衝決知識的疆界——評張大春《小說稗類》〉一文裡,認為全書最突出的中心論點是把小說定義成一種「另類知識」、具有「衝決知識疆界」的潛能。黃錦樹在〈技術革命、偽知識與中國書場──環繞《小說稗類》的對話〉一文裡,評道此書多了許多內行人對小說技術、細節的體會;也可以清楚讀到作者金針度人的用心。雖然此書有濃重的學院氣味,但它是張大春對中國傳統小說的超高度敬意,以及對於小說純粹性的強調,也指出傳統中國筆記小說對於小說創作領域的重要性。王德威在〈真本事與假正經──評張大春《小說稗類》與《本事》〉一文中,卻認為此書充分顯示張大學所學的博與雜,「事實上張所要作的,無非是替小說這一文類作答辯……張大春要反駁:小說之所以奇觀,正是因為它總與一時一地的「真理」相對……這本書如果在張大春的創作中有其意義,應是張大春以一種個人的方式,來表白他的文學抱負。這裡有一種自以為是的固執,一種事倍功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