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於梨華著。臺北皇冠出版社1967年初版。全書約18萬字。故事主角牟天磊是外省子弟,在臺灣受完大學教育後,跟隨當時崇美風氣而赴美留學,故事從主角歸國的時間點攔腰寫起,過了十年美國生活之後,一進國門,天磊的思緒就此回環往復飄零於異國與家國之間,回國省親的短短兩個月時間,經歷同一(本該熟悉的家人景物)與差異(因去國十年產生的人情隔膜與景物變遷)的雙重撞擊,產生了一個屬於記憶的封閉空間,在這個封閉空間裡,故事由事件的中間開始,因而整個故事由回國後的進展及一系列倒敘的談話展呈在讀者面前,現在的時間和過去的時間「同時地」存在。兒時的大陸記憶、大學時的臺灣記憶、留學時的美國記憶、和眼前本來熟悉卻因去國十年而變得陌生的臺灣人情事物,不同的色調與文化經歷壓縮在省親的短暫時間,所有跨界離散的經驗藉由小說中大量的記憶再現,而記憶藉由體現意識流動性的內心獨白與對話敘事的方式呈現。在獨白與對話當中,讀者得以窺見主角不斷交換過去、現在,不斷尋求定位,探找未來去留之間的答案。在三重文化之間,天磊尋不著一個踏實的落腳點,看似同時擁有三重文化身分,卻更常是被三重文化排阻在外,美國是異國、臺灣不是家國、大陸是回不去的家鄉,因此天磊自稱是「沒有根的一代」,自此「沒有根的一代」成為流行名詞,作者於梨華也因此成為「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此後她的作品被稱為「放逐者之歌」。除此之外,於梨華擅長以小說為留學生塑像,被譽為「留學生文學的鼻祖」,而《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正是其留學生文學代表作。此作曾於1967年獲嘉新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