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風車詩社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團體撰寫者:黃建銘

古典詩社。1933年秋季於臺南,由楊熾昌主導成立,發行同人雜誌《風車》,為臺灣文學史上首倡超現實主義文學之社團。楊熾昌自日返臺後兼職《台南新報》文藝欄編輯工作,網羅臺日人李張瑞、林永修、張良典、戶田房子、岸麗子、島元鐵平等七人組織文學團體,推動為藝術而藝術的前衛現代主義文學風潮。取名風車之源由有三:一、楊氏時常前往七股、北門等鹽分地帶,對於當地風車的景象,頗為嚮往;二、受法國名劇場「風車」之影響;三、認為臺灣詩壇已經無路可走,需要吹進新氣象。《風車》內容包含詩、小說、隨筆等,每輯發行75本。1933年10月《風車》第一輯出刊,楊熾昌主編,1934年1月、3月第二、三輯仍由楊熾昌主編,1934年12月第四輯改由李張瑞主編。風車同仁當中楊熾昌與李張瑞年紀相仿,對推動文學活動熱情十足,除了文學創作的交流切磋,對文學理論也有諸多思考,曾與文壇發生多次論爭,如楊熾昌與佐藤博對於「超現實主義」體會不同;李張瑞與楊逵在文學創新與階級意識的論辯回盪中,引出「文學大眾化」的討論;李張瑞因為堅持知性精神而與黑木謳子論過「感傷主義」。原本作品風格以知性的抒情為主調,如楊熾昌的〈貝殼的睡床〉、〈少女和貝雷帽〉、〈古弦祭〉等詩的風車同人,曾被郭水潭戲稱為附庸風雅、戀愛至上的「薔薇詩人」;但在時代的要求下,其亦走向知性的批判,譬如楊熾昌寫有散文詩〈尼姑〉、〈茉莉花〉、〈無花果〉等三首,李張瑞也發表〈虎頭埤〉、〈傳統〉、〈這個家〉等詩,對於漢民族封建保守的社會提出無聲的控訴。雖然風車詩社人數不多,刊物冊數少,流通量亦小,本身勢單力薄,同時殖民地處境中更需批判的寫實作品,風車詩社的現代主義風潮難以帶起較大的文學運動,僅能以自身存在,提供日治時期臺灣文壇另一類文學思考。不過其積極性的意義,誠如呂興昌所言,此一文學風潮突顯了臺灣詩史除了來自中國座標的啟發,更大部分源自世界性的前衛藝術,風車詩社擴大、深化了臺灣新詩的美學經驗。

瀏覽人次: 373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