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台灣皇民奉公會台北支部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團體撰寫者:李文卿

文學組織。1941年1月台灣總督府在舉辦的局部長會議中決定以「皇民奉公會」作為組織的名稱,由軍、官、民三方面共124人(臺灣人有37人)擔任皇民奉公會運動的準備委員,並於同年4月19日於總督府舉行成立大會,會中決定皇民奉公會的運動要項、規約與實踐綱要,台灣皇民奉公會正式宣告成立。在組織架構的安排上,共分為中央本部與地方支部兩大部分。台北支部於1941年6月21日在台北州成立,支部長為三輪幸助,總務部長為井田憲次,生活部長為杜聰明,而經濟部長則由矢野謙三擔任。同年7月1日,各郡、市成立支會,同月7日各庄街成立支會,並在郡支會、街庄分會下依照既有保甲組織中「保」的區域設有區會,部落會,由會長總理會務;而各區會、部落會之下,則在「甲」的基礎上設立奉公班,並由世話役負責。從組織架構上來看,整個皇民奉公會組織係以總裁及中央本部為支點,由各州廳支部向下推展,而以遍佈各地的奉公班為基礎,呈現出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整個皇民奉公會成立之後的戰時動員便是在這種金字塔型的組織動員網絡中展開。主要的奉公內容包括了國家意識的灌輸,戰爭意識的強化等精神層面的型塑,以及人力、物資等實質動員。在進行上依動員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針,舉辦各式的座談會、懇談會以及對於前線或後方的人力調度上具有實質助益的特別指導訓練。如1942年曾舉辦話劇挺身隊指導者鍊成會、啟發班員鍊成會、產業奉公團鍊成會、商業奉公團鍊成會、各種訓練所入所生預備訓練、南方派遣給仕訓練等訓練。透過皇民奉公會的運作,臺灣的戰時體制化已經確定,從基層小民到知識菁英全都納入戰時體制中,也宣告日本政府決戰態勢的強化。

瀏覽人次: 545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