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櫟社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團體撰寫者:張惟智

詩社。1902年於臺中縣霧峰成立,由霧峰林癡仙、林幼春及彰化賴紹堯三人創社。社名來源,據林幼春〈櫟社二十年間題名碑記〉一文所云:「櫟社者,吾叔林癡仙之所倡也。叔之言曰,吾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其有樂從吾遊者,至吾幟。」其成立宗旨為「以風雅道義相切磋,兼以實用之學相勉勵,且期交換知識,親密交情」。創社之初社員僅有3人,後有苑裡蔡振豐、陳瑚、神岡呂敦禮、鹿港陳懷澄、霧峰林仲衡、潭子傅錫棋等人的陸續加入,當時並未有嚴密的組織,僅於每年春秋佳日,集會酬唱。1906年3月4日,始定社則17條,且以當日與會的呂敦禮、林幼春、林仲衡、林癡仙、陳瑚、陳懷澄、傅錫祺、蔡振豐、賴紹堯等9人為創立者。依據社則初置理事2人,並置「社友題名錄」而不立社長。後來社則幾經改正,於1911年後並置社長與理事。第一任社長為賴紹堯,傅錫祺、林獻堂、林攀龍則為二、三、四任社長。主要社員除上述數人外,亦有台南連雅堂;鹿港莊太岳、莊幼岳、鄭玉田、施家本、莊垂勝、葉榮鐘;清水蔡惠如、王學潛;豐原張麗俊、黃炎盛;大里杙林文華;台中吳子瑜、林少英;彰化吳上花、林春懷;霧峰林培英、林資瑞等人。社員雖代有遞變,但大致維持在20至30人之間。他們或有著深厚傳統漢學素養,或有接受近代教育,並多為地方政經或意見領袖。也為詩壇之錚錚,負一方之重望,與當時臺北的瀛社,臺南的南社鼎立而三。該社一般性的活動每年數次,如春秋會、一般社員總會等,據傅錫祺所云,前20年為「時而大會,時而小集,時而月課」後20年則「大會固盛極難繼,月課亦久曠不行,惟小集唱和猶然時有」。月課按月規定詩題,不限古體、近體自由習作;至於大會或小集則行「擊缽吟」或「詩鐘」。地點則以霧峰林家萊園及其府第和吳子瑜的東山別墅、怡園居多。其他較特別或規模大的活動,如1910年舉行「梁任公歡迎會」、1911年擴大辦「十週年紀念大會」、1914年「刃山衣洲歡迎會」、1917年十五週年與萊園詩會十週年合開紀念會、1918年與「鰲西吟社」辦聯合會、1922年「櫟社二十年間題名碑」落成典禮、1923年《櫟社第一集》出版、1925年為林幼春、蔡惠如辦「出獄慰安會」、1931年《櫟社沿革志略》出版並於吳子瑜的東山別墅舉行三十週年紀念撞鐘式、1933年《無悶草堂詩存》出版至林癡仙墓前舉行「墓告禮」、1942年「四十週年紀念會」及1943年《櫟社第二集》出版(甫出版即被當局所禁)等。由此觀之,其活動大致在1918年至1931年前後最為鼎盛,爾後因戰爭體制的影響而日漸沈寂。當時亦有以櫟社為核心的外圍團體,如「萊園詩會」、「台灣文社」、「大冶吟社」、「東墩吟社」及「中洲敦風吟會」等,由此可知櫟社對當時臺灣中部傳統漢學的影響。該社自身即出版有記錄該社活動且由傅錫祺所編之《櫟社沿革志略》和《增補櫟社沿革志略》;收錄社員作品之《櫟社第一集》和《櫟社第二集》,以及為紀念林癡仙而出版的《無悶草堂詩存》等書。至於社員個人出版的有林幼春《南強詩集》;陳懷澄《心園詩草》;賴紹堯《悔之詩抄》;林仲衡《仲衡詩草》;傅錫祺《鶴亭詩集》;莊太岳《太岳詩文存》;連雅堂《劍花室詩集》、《雅堂文集》;林獻堂《灌園詩集》、《環球遊記》;林春懷《春懷詩集》;葉榮鐘《少奇吟草》;莊垂勝《徒然吟草》;林戴釗《望洋詩草》等等,其數量頗豐且都頗富文學價值。

瀏覽人次: 1152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