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南社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團體撰寫者:施懿琳

詩社。1906年3月在台南成立,由當地文人連雅堂邀集詩友趙雲石、謝籟軒等人創設。緣於先前台南文人所組織的「浪吟社」(1891年創設)詩友零散,在日本統治者逐步打壓漢文化的困境之下,為重振台南地區的傳統漢文化,遂有該社的組成。創設之初,南社原無嚴謹的組織。1909年社員漸增,才開始推舉蔡國琳為第一任社長,趙鍾麒為副社長,楊鵬摶、謝石秋為幹事,主要社員有連雅堂、胡南溟、陳逢源、楊宜綠、謝星樓、羅秀惠等數十人。繼蔡國琳之後,先後由趙雲石、黃欣、吳子宏擔任二、三、四任社長。南社第一代創社元老如蔡國琳、趙鍾麒、胡南溟等多為前清遺儒,具有相當深厚的漢學素養,但是,傳統的包袱比較沉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格;至於該社少壯派的社員如陳逢源、林秋梧、許丙丁等則開始接受近代教育,對當時島內諸多問題較具省察力,雖然詩學功力可能不如前世代,但是對時局的反映與批判則頗值得注意。該社活動以擊缽吟為主,一年固定有春秋兩次佳會,隨興所至,亦偶有課題或應酬之作。台南當地的開元寺、固園、吳園等地乃南社最常聚會的所在。除社內活動外,社員亦常參與社外聯吟,尤其與嘉義、高雄、屏東等地的詩社互動性頗高。從目前可見的資料得知:1921年至1924年為南社活動力最強的階段,一直到1930年代由南社年輕一輩所組織的「春鶯吟社」及「桐侶吟社」興起之後,才逐漸地趨於岑寂,1937年以後報刊極少看到南社活動概況的相關報導。與並稱為日治時期三大詩社的台北瀛社、台中櫟社相對比較而言:南社既無明顯的抗日色彩如櫟社;亦無濃厚的親日思想如瀛社。該社的主要貢獻在於,日本統治下,府城文人藉由文藝性的結社活動,聯絡詩人聲氣,帶動地方文學風潮,以達到延續漢文化命脈的目標。至於南社真正走入歷史,一直要到戰後1951年併入延平詩社,才結束其階段性的文化傳承任務。南社不像櫟社和瀛社有社員作品集的出版,該社社員擊缽聯吟或課題之作,多刊載於當時的報紙,如《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等。至於社員個人的作品集,則有連雅堂《劍花室詩集》、謝星樓《省廬遺稿》、陳逢源《南都詩存》、謝籟軒《謝籟軒詩集》等,都頗富文學價值。

瀏覽人次: 1216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