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莎鴦之鐘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運動、論爭、思潮、事件撰寫者:邱雅芳

(サヨンの鐘)。「莎鴦之鐘」是一座頒給泰雅族少女莎鴦的紀念物,以褒揚她因公殉職的義行。莎鴦之所以會因公殉職,是因為她在執行原住民的納稅替代役時,不小心跌落溪中溺斃。後來這件意外經過日本當局的刻意渲染,展演成一樁舉國聞名的愛國事件。並且由當時的臺灣總長谷川頒贈一座莎鴦之鐘,以宣揚莎鴦的皇民精神。這則事件的起頭,源自於一篇新聞,1938年9月29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地方版出現了一個小標題:「蕃婦跌落溪中,行蹤不明」,這名蕃婦就是莎鴦。她當時奉命搬運出征警手田北正記的行李至南澳,卻不慎在執行工作時落水而死。到了翌年一月,《台灣愛國婦人新報》刊載了一篇莎鴦遇難的文章,內容卻添加了莎鴦是女子青年團副團長的經歷,刻意強調莎鴦的皇民情操。1941年總督府大肆宣傳莎鴦之鐘的頒贈典禮,莎鴦成了為國犧牲的愛國少女。這個故事還被改編成電影、歌曲、小說等各種文本流傳下去。少女莎鴦,是住在宜蘭縣南澳鄉利有亨社(今南澳村澳花村)的泰雅族姑娘。而當時要出征的警手(警察的最底層級)田北正記,因為收到上級下達的徵兵令,而必須趕往前線加入戰場。在皇民化運動最熾熱的階段,日本當局甚至對臺灣人發動志願兵制度,因此這個事件也間接幫助了志願兵制度的宣傳。少女莎鴦的故事,是日據時期一段被層封的原住民歷史,它發生的年代正是臺灣的皇民化運動臻於高峰之際。日本當局為了讓臺灣人認同這場聖戰,佈下了縝密的政治網絡,從教育、宗教、語言、文化各個層面進行臺灣人的心靈改造。莎鴦之鐘的事件,就是在這樣的皇民化背景下,被日本殖民者所創造出來的政治神話。

瀏覽人次: 185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