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第4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實施「生物學的殖民地經營」策略之一,為培養對日本的情感,欲透過敬老尊賢的民情,藉著「老者」及「尊者」在地方上影響力,達到收攬民心之效。明治31年(1898)6月舉辦第1次饗老典,以示其能繼承漢民族道德教化的傳統,邀集臺北縣內80歲以上的臺籍男女,聚集在總督府內舞樂堂,正門交叉豎立著日本國旗,四周繡著「壽世壽民」、「教忠教孝」等金絲字樣的紅布幕,懸掛幾十個彩燈,佈置莊嚴隆重,隨後開饗宴,演新劇,奏洋樂,出席者贈送紀念扇一對,百歲以上老者出席則致贈鳩杖一枝。明治32年(1989)4月9日兒玉總督在彰化文廟主持第2次饗老典,設宴於彰化公學校,受邀男性耆老260多人,女性700多人,有300多位耆老出席,兒玉致辭祝賀,由紳士林允卿以臺語譯述,並向諸名士徵詩文。同年11月在臺南兩廣會館舉辦第3次饗老典,男72人、女92人,共164位耆老參加,第二、三次饗老典的致辭、謝辭及應徵的詩文並由總督府編輯成《慶饗老典錄》。最後一次則於明治33年(1900)12月3日鳳山辦務署正廳舉辦第4次饗老典,儀式與宴饗大致與在臺北舉行的相同。饗老典在臺共舉辦了4次,統治者欲彰顯其對長者的尊重,藉此盛典宣傳統者的「德政」,並爭取士紳及文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