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擊缽吟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許俊雅

擊缽吟之起始,殆自《南史‧王僧孺傳》,云:「竟陵王子良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蕭文琰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銅缽立韻,響滅則詩成,皆可觀覽。」臺灣擊缽吟之風,在日治時期尤盛。其時臺灣各地詩社如雨後春筍,他們定期集會,聚會時有課題吟詩及擊缽吟、唱詩鐘的活動。拈題之後,限時為詩,各逞才思,競捷爭巧。甚至二、三詩社,定期舉行聯吟,或開全島詩人大會,以互通聲氣,交換意見。擊缽吟在當時有志之士眼中,實多少肩負著延斯文於一線之使命,施讓甫詩說:「莫此尋常詩酒會,斯文一線繫非輕。」然而詩社中人不免亦有藉此趨炎附勢,諂媚權貴者,遂為新文學運動者多方詬病。張我軍在1925年即發表〈絕無僅有的擊缽吟的意義〉批評臺灣文壇所盛行的擊缽吟為「詩界的妖魔」,引發新舊文學論戰。新文學展現較往昔更具發展活力,然而傳統詩社、擊缽吟之風亦未因之式微,直至戰爭末期以迄戰後初期,仍舊有不少人不改以文會友之習,持續以詩社集會,吟哦賦詩,每年詩人節或各詩社週年慶時,詩友共聚一堂之所。會中或擬題徵詩、或開擊缽吟會、或感嘆時事,或譏諷時政,最後並有結輯佳作刊行詩集,如《詩文之友》、《中國詩文之友》雜誌或《台灣擊缽詩選》等。

瀏覽人次: 2902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