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潮調布袋戲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廖燦輝

指採用潮調音樂為後場的布袋戲。就目前所知,福建詔安縣是潮調布袋戲傳播來臺的主要地點。然而,究竟是何時傳入?或者也有從其他地方傳入?尚未可知。早期潮調布袋戲班演師生辰明列者有員林詹其達、彰化溪州鄉水尾村鍾姓家族等人。潮調布袋戲有兩大流派:一支為鍾五全的「協興班」、一支為法仙的「國興閣」,傳承子弟分布於南投、臺中、彰化、雲林、臺南及屏東等地。戲班班名沿用「興閣」字號,籠底戲有《一門三及第》、《蔡伯喈》、《節義雙團圓》等,以文戲為主。至鍾任秀智時,走向長篇劍俠戲,他自編《蕭保童白蓮劍》、《封神榜》等戲齣。起初、前場演師是坐著請尪仔,後來因應劇情的需要,加入激烈的武打動作,演師改為站著操偶。後場樂器有單皮鼓、通鼓、嗩吶、胡琴及鐃鈸等,後場音樂和道士唸經頗為接近,被稱為「司公調」。由於音調簡單,旋律一再重複、觀眾聽久了不耐煩,後來便加入南、北管音樂了。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潮調布袋戲逐漸沒落,終致失傳。1997至1999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布袋戲『新興──鍾任壁』技藝保存三年計畫」;1998年,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出版《台灣閣派布袋戲的傳承與發展》一書,對於潮調布袋戲的文物保存留下珍貴的材料。

瀏覽人次: 60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