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福祿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鄭宜峰

又稱福路。指北管票房中習演亂彈聲腔的戲曲流派。「福祿」在中南部則稱為「古路」戲曲,指主奏樂器使用提弦(殼仔弦、椰胡),供奉西秦王爺,館名為「社」的戲曲流派。一般票房有所謂「梨園登台」演出「子弟戲」的活動,福祿派則會因此禮聘亂彈職業戲班的戲先生傳授戲曲表演。如1930年(昭和5年)農曆正月初九日宜蘭總蘭社的福祿派北管子弟就在宜蘭昭應宮作蘭陽地區首次子弟戲公演。北管子弟登臺演出時,其腳色分配全以嗓音為取捨之依據,通常選任腳色盡量分散,而不集中於數人,盡可能讓子弟們都有登臺機會。總之,一個票房的「梨園登臺」幾乎動員所有的票房子弟投入,參與包括文武場樂師、演員、搭臺、服裝、化妝、道具,以及飲食雜務等工作。此外,票房尚有「擺場」與「出陣」等活動。「擺場」為清唱與演奏器樂,演出者不作任何裝扮,也不進行身段表演;在形式上,唱曲者坐中間,頭手鼓也居中指揮左右文武場,所有成員呈半弧形排列,進行吹牌與清唱戲曲;以東北部宜蘭為例,福祿派擺場唱戲曲的順序往往「扮仙」後只接福祿戲曲,其他如中南部不分派則會再接西皮戲曲與細曲。「出陣」時則以吹奏曲牌為主,所用樂器有嗩吶、大鑼、鼓、鐃鈸等。二次大戰後,北管票房活動或子弟戲演出一度恢復,然而1970年以後,逐年呈現衰退的現象,1980年代再度復甦,如蘭陽地區就增加了不少北管社團。早期福祿、西皮曾經在宜蘭地區產生對立情況,逐漸擴及臺灣東北部、北部等地。1845年(道光25年)宜蘭總蘭社成立,從此北管風靡蘭陽,尤其是在宜蘭南部地方更是興盛,以數鄉聯合,或者一鄉分為數派,因為練習北管而相互競爭,以致爭鬥殺戮,此即西皮、福祿黨派對立的起因。1903年(明治36年)宜蘭廳針對福祿、西皮的調查報告指出,1893年(光緒19年)福祿派扶阿里史庄學官陳輝煌為首領,與西皮派對抗,兩派逐漸由遊樂生活變成分類械鬥的局面。至於臺灣中南部的亂彈票房早期並不特別稱為福祿,後來僅稱古路或舊路,並與新路(北部稱西皮)共存,產生「雙教」的情況,這應是在不同時期,亂彈從中國大陸分別傳入臺灣東北部與中南部而形成的歷史背景有所差別的原故。

瀏覽人次: 61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