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歌仔陣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鄭英珠

歌仔戲的表演型式之一,即在婚喪喜慶、廟會慶典場合中,參與遊街、遶境活動,邊行進邊演唱歌仔戲戲文或曲調的陣頭。在本地歌仔發展初期,最早出現的公開表演就是歌仔陣,當時由本地歌仔子弟組成的隊伍,一邊走得一邊演唱,當行至一定點廣場,便取來竹杆圍成四方充當表演區,子弟們即在中間搬演戲文,此演出型態謂之「土腳趖」、「落地掃」。早期歌仔陣少做妝扮,最多飾演旦角者綁條「封蘇」,並在脖子上隨意打個結,來象徵女性人物。今日仍存在喪葬行列、酬神隊伍中的歌仔陣,也是幾乎不作妝扮。至於其隊伍型式及內容,有以本地歌仔為主的陣頭,其基本七樣樂器均齊備,行進時分兩行或三行,通常頭手絃、主唱者居中,其他位置可自由調整;也有本地歌仔與改良歌仔曲調混合演唱的陣頭,中間擺部麥克風拉車,唱者居中,月琴、笛子與殼仔絃、大廣絃分列左右,敲擊樂器常被省略,反倒是出現了薩克斯風助陣的情形;還有已全面改良歌仔化的陣頭,鼓車居中,鈔、鑼分居左右,文場則排一列緊隨,演唱者墊後。在喪葬場合時,歌仔陣以唱悲傷曲調為主,而喜慶場合,則多添加具故事情節的戲文。這種陣頭,和同樣演唱歌仔調,但需穿孝服,做爬靈、繞棺動作,並以電子琴伴奏、花車遊街的「孝女白琴」,所呈現的風貌迥異;也和由歌仔戲演員組成,但以唱梆子腔等仙調類曲調,並妝扮成劇中人物,靈前或沿街武打翻滾的「三藏取經」陣頭,有著明顯的差異。

瀏覽人次: 37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