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電視歌仔戲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孫麗娟

不同於傳統的「內台歌仔戲」及「野台歌仔戲」,觀眾不需要到戲院或廟口廣場觀賞歌仔戲的演出,可以在家藉由觀看電視的方式欣賞歌仔戲的演出。1962年10月臺灣電視公司開播,首先出現在電視的歌仔戲團是「金鳳凰劇團」。金鳳凰劇團的演員大多來自於當時著名的「拱樂社」、「日月園」、「日光」等內臺戲班的名角,而出身於「宜春園歌劇團」和正聲廣播電臺「正聲天馬歌劇團」的楊麗花,她扮相俊美以及優異的唱腔與身段,風靡了許多電視觀眾。當時是以現場舞臺劇方式播出,因受歡迎,電視歌仔戲團也逐漸增加為4、5個團分別於白天或晚上不同的時段播出。1969年10月中視開播,因歌仔戲受到大眾的喜愛,招募了4個歌仔戲團加入,有「中視歌劇團」、「定板歌劇團」、「正聲寶島歌劇團」、「拱樂社歌劇團」,由小明明、葉青、柳青、王金櫻等人主演。而中視是第一個將歌仔戲以連續劇的方式播出,一週播一檔戲,每個劇團播一週,一週6集,每集1小時,部分以錄影方式製作播出。後受到布袋戲的影響,為挽回收視率,臺視成立「台視聯合歌劇團」,網羅了當時著名的歌仔戲演員:楊麗花、葉青、柳青、小明明、許秀年、王金櫻、高玉珊、青蓉、林美照、翠娥、黃香蓮、呂福祿等人。電視歌仔戲的唱詞部分採用事先錄音,再以現場對嘴的方式錄影,並且棚內佈景道具以及棚外的外景拍攝、演員的服裝皆由專家考證皆力求真實,與以往傳統的歌仔戲的唱腔、身段及象徵手法迥然不同,並且運用了電視的剪接鏡頭技巧。當時的音樂為顧及電視播出的節奏,而如同連續劇般的臺詞增加,傳統的唱曲明顯減少,但增加了許多新的曲調以符合觀眾的口味。

瀏覽人次: 476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