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傀儡戲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石光生

又稱嘉禮戲、懸絲傀儡。以10餘條細繩繫於木偶製成之傀儡戲偶的頭、手、腳等部位,連結至木製操縱柄,一手執柄,一手操弄戲偶,做出各式各樣動作,演師以口白與唱曲,配合後場音樂演出故事。傀儡戲在中國歷史上亦稱為嘉禮戲,泉、漳州至今仍使用此稱呼。傀儡戲與古代殉葬的偶人有關,其起源的傳說可遠溯至漢高祖以傀儡粧扮成為美女,以解平城之圍,智退匈奴的故事。北宋時傀儡戲已成為都會娛樂項目之一,擠入商業劇場表演藝術一環。《金瓶梅》、明雜劇《真傀儡》等皆有描述傀儡戲的演出。傀儡戲於清代自泉、漳州兩地隨移民東傳,泉州傀儡戲傳至南臺灣,而漳州傀儡戲則於北臺灣發展。北傀儡以宜蘭為重鎮,其戲偶較大,劇本較長,演師較多,但多用於鎮煞場合;南傀儡戲偶較小,劇本較短,3人即可演出,多於喜慶場合如神明生日、結婚拜天公演出。臺灣傀儡戲,自清代至今,甚少因時代改變而產生變革或創新,如日據時代抄錄的劇本至今仍依照演出,多為唐代故事,如南傀儡演出的《子儀教子》、《仁貴封王》等傳統劇目。換言之,臺灣傀儡戲最具儀式性,因而抵拒變革與商業化。高雄縣目前仍有梁寶全的新錦福、薛熒源的錦飛鳳、吳燈煌的圍仔內大戲館、李添福的添福這些戲團較為活躍。近來僅有薛熒源前往泉州學藝,引進新劇目《許豹打父》,企圖改變儀式本質以吸引現代觀眾,這將是臺灣傀儡戲的重要發展。北傀儡則因演師日漸凋零而趨沒落。

瀏覽人次: 758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