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臺又稱「外台」。布袋戲班在寺廟前舞臺或空地搭戲棚演出,稱為「野台布袋戲」或「民戲」。野臺演戲,蘊涵儀式、娛樂、社交和教化等功能。寺廟的「爐主」或民間的「講主」,出資聘請布袋戲班演戲,演出前雙方要簽訂合約書(戲單),一天演出日、夜兩場,合稱一檯戲。日場在下午演出,先演扮仙戲再演正戲。戲金由請主或廟方出錢,寺廟從信徒樂捐的香油錢支出,或者徵收附近民眾的丁口錢。寺廟神誕或民間喜慶,往往在野臺演出酬神戲,野臺是戲班生存的主要命脈,戲班為了爭取演出機會,由團主或班長四處「打戲路」。過去,寺廟祭典、迎神賽會蓬勃發展,造就野臺戲十分盛行,「雙棚敘」或「拚戲」時有所見,野臺戲的存在與發展和社會風氣息息相關。由於時代變遷、廟會減少、觀眾流失,野臺戲日漸式微,演出品質也日益低落。目前,野臺的布袋戲班,分為傳統戲、金光戲和對嘴戲三類,以鏡框看板式戲棚演出金光戲為主流,也有超大型戲棚的多媒體戲班,還有小貨車戲棚的一人戲班。除少數明星戲班,尚有一些老觀眾捧場,大多數戲班演出,觀眾寥寥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