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南管布袋戲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廖燦輝

指採用南管音樂作為後場的布袋戲。南管布袋戲是從福建泉州南派布袋戲移植入臺,但是究竟何時流傳來臺,仍有待考證。福建布袋戲分南、北兩派,南派分成梨園戲表演方式,兩名演師坐著搬演,故有「隔簾表古」的說法。南管布袋戲使用南鼓、洞簫、噯仔和三弦等樂器,道白用典雅的漢文,唱腔柔和優雅,夾帶濃厚的下南腔調,適合老年人觀賞。因此,限制了它的發展,僅盛行於艋舺(萬華)及少數地區。演出的戲齣以文戲為主,如《陳三五娘》、《呂蒙正》、《西廂記》等,稱為「文人戲」。名演師有童全(外號鬍鬚全)的「金泉堂」、陳婆(外號狸婆)的「龍鳳閣」、呂阿灶的「哈哈笑」、洪福的「亦解頤」、鄭金奎的「奇文閣」。1933年,86歲的陳婆第八次應邀從泉州來臺公演《天波樓》,年輕的李天祿大膽上臺與先生祖老少同臺演出,一時傳為美談。南管布袋戲後來因樂師凋零、觀眾減少,以致消失無蹤了。另外,同屬南管系統的白字布袋戲,戲齣有《孟麗君》、《二度梅》、《瘋僧掃秦》等,其情節發展與南管布袋戲十分相似,差別在於聲腔的不同,音樂、唸白較為通俗,觀眾易於接受。所以,戲路分佈廣闊,流行於臺南、臺西、鹿港及新莊等地,之後被北管布袋戲取代了。

瀏覽人次: 484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