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本地歌仔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鄭英珠

又稱傳統歌仔、老歌仔、舊卷歌仔、古貫歌仔。係以閩南方言唱曲唸白的臺灣地方歌舞小戲,是今日僅見保留最多歌仔戲早期風貌的表演型式。唱腔主要以七字一句,四句為一首的七字調為主軸。唸白詼諧,內容多與地方風土民情相融合。肢體動作雖然即興隨意成份極高,但二步七出臺、四大角、閹雞走、月眉彎等特定身段依然形成其舞臺表演特色。容妝服飾簡單,人手一把扇子,旦角頭綁「封蘇」,予人十分鮮明的印象。前場主要分生、旦、丑等行當,後場則由殼仔絃、大廣絃、月琴、笛子、口乃咍喀仔、四塊仔、五子仔所組成。傳統劇目僅有歌仔戲四大齣之稱的《山伯英台》、《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以及扮仙用的《大拜壽》。其來源眾說紛紜,以來自大陸薌江一帶的錦歌,在清末隨移民渡海來臺,後受採茶戲、車鼓戲影響所形成的小戲之說;與大陸錦歌傳唱於蘭陽地區,結合當地流行民歌,因應人民生活需求,在宜蘭員山結頭份發展形成之說,最為常見。成型迄今百年的本地歌仔之「本地」指的是宜蘭本地,早期參與者一律是男性,其身分有農民、漁民、伐木工、礦工等類,「滾歌仔」是他們主要休閒娛樂。日治時期,本地歌仔班曾經蓬勃林立於宜蘭鄉間,後受禁鼓樂事件與二次世界大戰烽火延燒的影響,嚴重受挫。1945年臺灣光復,僅有少數老歌仔班留存下來,並隨民間酬神戲的活絡和職業班的強勢開始轉型,音樂、劇本、服飾、身段等均產生極大變化,而朝改良歌仔戲、職業化模式靠攏。五○年代,終敵不過職業改良歌仔的旋風,紛紛散班,偶爾以歌仔陣維繫於民間。八○年代,臺灣掀起尋根熱潮,本土文化抬頭,本地歌仔隨之受到青睞,沉寂已久的子弟再度活躍於舞臺上。九○年代,宜蘭縣設立了一座以歌仔戲為重點的臺灣戲劇館,同時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宜蘭商職地方戲曲研究社、吳沙國中歌仔戲社、公立蘭陽戲劇團、社區壯三新涼樂團、鄉立員山舊卷歌仔戲團等陸續成軍,讓正面臨老成凋零、後繼乏人窘境的本地歌仔,藉由新一代子弟的逐步養成,與記錄保存工作的持續進行,暫時化解了技藝斷層的危機。

瀏覽人次: 476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