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採茶戲、三腳班、三腳戲。由大陸客家地區傳入,以中國傳統小戲「一丑二旦」形式為主要編制,演出以簡單的情節、扮相、服裝,前場演出人員2至3人,後場音樂部分1至2人,傳統演出唱腔以採茶腔為主,近年來也有平板、山歌子的加入,目前整理出來的劇本主要以張三郎賣茶系列故事十大齣為主,臺灣各家研究整理不盡相同,根據臺灣客家戲劇學者鄭榮興所整理的十大齣完整結構有:〈上山採茶〉、〈勸郎賣茶〉、〈送郎梆傘尾〉、〈糶酒〉、〈問卜〉、〈桃花過渡〉、〈勸郎怪姐〉、〈茶郎回家〉、〈盤茶、盤堵〉、〈十送金釵〉等十齣。根據臺灣學者調查,三腳採茶戲據傳是何阿文(1858-1921)傳入臺灣,目前臺灣所能調查到的三腳採茶戲藝人也都是系出何阿文。臺灣目前極少有人能把十大齣的三腳採茶戲完整演出呈現,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職業劇團)近年受公部門[1]委託已將十大齣的劇本整理齊全並錄製成影像。業餘劇團部分,新竹地區近年來亦由徐進堯等人成立「新竹縣客家三腳採茶戲發展學會」及「新竹縣客家三腳採茶劇團」推展三腳採茶戲。
註解:
[1]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