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形式主義(Formalism)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何雅雯

形式主義是一種針對文學語言進行分析,去除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等外緣研究,乃至於不再重視文學作品的內容、思想價值、社會意義等方面的文學批評。一般分為兩種,其一為俄國形式主義,另一則為美國的新批評(New Criticism)。形式主義發源於二十世紀二○年代以前的莫斯科與聖彼得堡,起初是其敵手對其文學觀點的貶抑之辭,之後逐漸轉變為中性的用語。代表人物如維克多‧希柯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羅曼‧雅克布慎(Roman Jakobson)等人在二○年代末因為蘇維埃革命而轉移至捷克布拉格,四○年代以後雅克布慎與韋勒克(René Wellek)等人又因為納粹興起轉移至美國的大學中任教,進而影響了新批評的發展。形式主義學者認為文學的基本性質在於文學語言的特殊模式,是與日常語言相抗的。日常語言的核心在於傳遞訊息,它指向的是外在於語言本身的事物。相較於此,文學語言以其本身為關注焦點,它的功能不在於傳達訊息或標示出外在事物,而是提供讀者一個特殊的經驗模式,要求讀者注意語言本身。文學的語言和實際使用的語言之所以不同,原因在於藉由陌生化、陌異化(defamiliarize),形塑出獨特的形象,形式主義者稱之為「文學性」(literariness);陌生化、陌異化正是文學作品之所以成為文學作品,而非里巷之談的關鍵。形式主義對文學語言的分析不限於語義,往往在語義之外更加強調語音、字形,乃至於語詞次序與節奏韻律。日常語言讓讀者習慣於語義的成規,形式主義利用語言學,以科學性的分析展現語言的各種變異,強調語義並非固著不動的,透過作者的巧藝安排,使讀者對習以為常的世界有了新鮮感。與其後的新批評相比,發源於俄國的形式主義更看重語言學的分析方法,美國的新批評雖也常被稱為「形式主義」,卻以文學技巧如諷刺(ironic)、悖論(paradoxical)、隱喻(metaphoric)等為切入主題的焦點。美國新批評之受俄國形式主義影響,主要應在於文體論(stylistics)與敘事學(narratology)。臺灣對俄國形式主義的接受並不明顯,然而新批評確曾左右臺灣學界對文學作品的重新理解。顏元叔首先運用新批評的方式解讀中國古典詩與臺灣現代詩,曾於《中外文學》引發論戰,其方法在於暫且撇開作品的內容,對其中的特定詞彙加以想像、轉喻、隱喻,因而有了截然不同的指涉,繼而以此類特定詞彙的新詮重新解釋作品,遂獲得與昔人截然不同的觀點。此一作法雖有爭議,不可否認的,確實喚起讀者對固有認知與傳統觀點的再思考,由文學的外緣考察轉向內緣的分析辯難,無形中等於將過往熟知的作品予以陌生化、陌異化,尋求其文學性,促成了文本的分析與細讀(close reading)。

瀏覽人次: 172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