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台灣竹枝詞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翁聖峯

臺灣的竹枝詞淵源於唐代劉禹錫、白居易的文人竹枝詞,元末楊維楨開西湖竹枝詞的唱和之風,清代結合時代文化特色,出現大型的連章竹枝詞、大量的詩加自註,創作客觀的筆調,使得竹枝詞原本詼諧趣味的特殊風貌,更與地方風土詩的采風觀念及方志編纂的風氣,結下了不解之緣。康熙36年(1697)郁永河《裨海紀遊》的〈台灣竹枝詞〉、〈土番竹枝詞〉是臺灣首見的竹枝詞,據翁聖峯《清代台灣竹枝詞之研究》的統計,清代臺灣的竹枝詞共有42家、48組,作品616首。日治時代賴和、吳德功、李騰嶽、蔡碧吟均曾創作竹枝詞,但目前尚未見到專門的統計與研究。1957年,賴尚益的《悶紅墨屑》本有千首,出版時刪成842首,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竹枝詞數量最多的個人別集,也超過中國任何個人創作竹枝詞的數量。狹義竹枝詞的作品名稱直接注明「竹枝詞」,較無爭議;但有的作品雖未注明是竹枝之作,可能在自序或他人的評論被稱為竹枝詞,《悶紅墨屑》或孫元衡〈過他里霧〉即是其例。一些風格相似的七言絕句采風詩,某些評論者將它歸類為竹枝詞,一些形式並非七言四句的風土詩也有人將之視為竹枝體,甚而直接以竹枝詞稱之,也有與風土詩無關,但因為與部分竹枝詞在格律上都屬寬鬆的七言四句拗體絕句,也得以視同竹枝詞,竹枝詞文類概念因此不斷擴大,但這種「廣義」的竹枝詞可能引起界定上的爭議。當代評論者常誤認俚俗的竹枝詞之格律較一般古典詩寬鬆,然而閱讀清代臺灣竹枝詞的平仄、韻腳、對仗、句型等外在形式,少部分的作品雖然存在拗體的現象,但大部分的竹枝詞與七言絕句的外在形式仍然很接近,這與宋代以來詩學格律的嚴密性頗有相關,因此臺灣竹枝詞雖較唐代竹枝詞俚俗,但是拗體的現象反而較少。五四以前的評論者都認為竹枝詞與七言絕句自有分別,他們辨體的標準除了看文類的外在形式之外,竹枝詞文體的「本色」觀念是主要的取捨依據。固然有的評論者不滿意竹枝詞俚俗的特色,不過,竹枝詞與《詩經》采風及比興的觀念很相近,擁護者往往闡述竹枝詞與《詩經》「神聖性」的共通處,連雅堂〈詩薈餘墨〉與梁啟超〈台灣竹枝詞.序〉就是採取這種觀點。但歷經五四白話運動的新觀念洗禮,許多評論者則轉而強調竹枝詞「俚俗」的優點,同時放寬竹枝詞的標準,改以外在形式作為文類的規範,因而主張竹枝詞即是七言絕句的一種,黃純青的〈談「竹枝」〉即採取這種觀點。

瀏覽人次: 592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