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列印 列印
類別:文學術語撰寫者:何雅雯

後現代主義常用於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的風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納粹的極權主義與種族主義、原子彈可能造成全人類毀滅的威脅、對自然環境日益加速地耗損破壞、以及可預見的人口過剩問題,皆使西方(尤其是歐陸)的舊有秩序崩解。後現代主義不但是現代主義反傳統實驗的某種延續、更趨向極端,同時,對於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另一個新傳統的現代主義作品的形式,後現代主義也試圖加以破除。為了推翻現代主義者「高度藝術」(High Art)的精英主義,後現代主義轉而求助於電影、電視、報紙連環漫畫與流行音樂中的大眾文化。後現代主義的許多文學作品,往往藉著對各種文類、各種文化與風格的層次、嚴肅文學與遊戲筆墨的混合揉雜,以排拒傳統的文學分類方式。這些文學上的破格與越界,與其他的藝術現象如波普藝術(Pop Art)、視覺藝術(Op Art)、強.凱吉(John Cage)的作曲、高達(Jean-Luc Godard)的電影等等,都是十分相似的。後現代主義作家的書寫活動是在推翻我們所接受的思想、經驗模式的基礎,以便彰顯出存在的無意義,以及潛在的無底深淵、空虛、無價值,而所有預期中的防衛保護都是不可靠而懸宕的。文學與藝術中的後現代主義可以與語言學和文學理論中的後結構主義相提並論:後結構主義者試圖推翻語言的基礎,以顯示表面上的看似無意義,對於一個嚴密的調查者而言,卻是相互矛盾的不確定性解消於遊戲之中;也顯示所有文化論述的形式都是意識型態或當代社會裡權力關係與權力結構的展演。臺灣對後現代的討論與應用一度十分活躍,尤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作如《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譯介出版之後,開啟「後學」端緒,除了針對拉康、傅柯、李歐塔的研究,並廣泛運用於臺灣政治情境、文化論述與作品價值的的重整,包括葉維廉、廖炳惠、廖咸浩、黃瑞祺、羅青等人皆有專論。另外,孟樊尤其著力於建立臺灣後現代詩學的研究系統,繼〈臺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論文之後,復擴大為專著《臺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名目雖同,內容卻殊,亦引起臺灣現代詩作者與研究者的回應與討論。至於創作方面,則以林燿德、夏宇最為突出。

瀏覽人次: 672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