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詩刊綜論
廖堅均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50年代的文藝發展環境:戒嚴與美援
1945年終戰之後,國民政府隨即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派任陳儀抵台接收。1946年4月「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同年底,報刊雜誌日文版全面廢止。1947年初,強制全面推行國語運動。1948年《國語日報》創刊,為普及語文教育之用。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同年5月實施戒嚴,報禁、黨禁尤其限縮人民言論尺度及集會自由。1950年「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成立,由張道藩擔任主任委員。創立宗旨即是為了發揚國家民族意識,徵求具有反共抗俄意義的作品,並以高額稿酬獎金作為誘因。同年5月,「中國文藝協會」成立,陳紀瀅擔任主席,同為宣揚反共抗俄文藝政策組織。1953年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發表,1955年「婦女寫作協會」成立,「實踐三民主義,增強反共抗俄力量」為其創辦宗旨。國民政府一連串的政治措施,既強硬改變文學語言環境,同時重組文壇的發展方向,此乃50年代詩刊發展面臨的體制背景。
除了國民政府反共文藝政策大舉推行外,1950年韓戰爆發,使得美國於1951年通過共同安全法案,同意對台灣提供經濟援助。「美援」時期,除了挹注資金改善當時島內的基礎建設及貧窮狀態,奶粉、麵粉等民生物資的供應也改變了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再者人才培育也為當時封閉的社會體制開了一扇接觸西方文化的觀景窗。王梅香曾指出,「美援」文化所帶來的現代主義與國府的反共文學絕非對立,兩者相互糾葛,是一種同時、共生的關係。甚至,在當時的時空環境及知識分子的認知中,「美援」一詞更是集結了「反共性」、「中國性」與「現代想像」的多重意義。[1]此外部因素也是50年代詩刊中,譯介外國新詩、詩論與反共文藝並行不悖的重要條件。
50年代文藝雜誌與詩刊概貌
應鳳凰分析50年代台灣文學生態時,曾將雜誌刊物分為「官方」、「大眾」及「學院」三種類型,「官方」的包含《文藝創作》、《軍中文藝》,「大眾」的有《野風》、《皇冠》,「學院」的則有《文學雜誌》、《文星雜誌》。[2]若從詩刊來看,依據內容主題與發刊宗旨,主要應是在「官方反共」與「追求現代」兩端點之間分布而形成光譜變化。因此,1950年代的台灣現代詩發展是一個從藝術他律走向自主的過程,[3]以1956年紀弦大張旗鼓成立「現代派」為界,前期是反共文藝詩主導的時期,後期則回歸三大詩社(現代派、藍星、創世紀)各自的詩藝追求道路上發展。陳千武在「兩個球根論」,提到台灣戰後詩歌的兩個源頭,一個來自日治時期本土詩人向日本吸取的養分,一個來自遷台詩人紀弦、覃子豪引進的現代精神。若以50年代論之,日治時期詩人因為語言轉換的問題,尚無法在此時產生影響,倒是遷台一脈的現代精神的引進,直接且具體的推動了50年代現代詩的發展。葉維廉曾提到此時台灣正處於五四以降「文化虛位」的時空環境,3、40年代的詩歌因為政治因素而被隔絕,[4]再加上閱讀資源貧乏、文庫空缺,[5]因而詩人們只好轉向西方文化吸收養分,轉借而來的現代主義詩潮,正好成為詩人們追求詩藝、暫時脫離政治現實的出口。
以下先俯瞰50年代台灣詩刊的發行概貌,再作細部討論:
創刊年份 |
詩刊摘要 |
1948年 |
5月 《潮流》,由張彥勳主編,中日文綜合型刊物,《潮流》為「銀鈴會」成員創辦,該會戰前曾出版中日文綜合性刊物《緣草》。1950年6月13日《潮流》因內容左傾,而被迫解散,共5期。與「台灣新生報」的「橋」副刊,同為戰後初期國語政策下少數台籍詩人的發表園地。 |
1951年 |
11月 《新詩周刊》由葛賢寧、李莎、覃子豪、紀弦、鐘鼎文等人創立,借「自立晚報」版面刊行,於1953年9月14日停刊。 |
1952年 |
8月 紀弦創刊《詩誌》,僅發行1期便停刊。 |
1953年
|
2月 紀弦創刊《現代詩》,1964年2月停刊,共發行45期。由紀弦主編,其中有二期(第32、33期)由現代派同仁黃荷生主編。 |
1954年 |
6月 《藍星週刊》創刊,由覃子豪、余光中主編,借「公論報」版面刊行,於1958年8月停刊。 《青潮》革新號出版,由楊允達接手改為純新詩刊物。最初為林曉峰於「台大詩歌研究社」創辦之綜合型刊物,是戰後第一個學院詩社。 10月 《創世紀》由張默、洛夫、瘂弦於高雄左營創辦,1969年1月休刊,1972年台北復刊。1959年11月,從原先「新民族詩型」風格改而追求超現實主義詩風。 《青蘋果》於澎湖創刊,重要成員有:王舒、李菁(李春生)、單人、寒谷等。 |
1955年 |
《海鷗週刊》由陳錦標、邱平、葉珊、陳東陽、黃金明於花蓮創刊,借「東臺日報」刊行,1956年6月停刊,為1962年《海鷗詩頁》的前身。 |
1956年 |
4月 《南北笛》由羊令野、葉泥創辦,借嘉義「商工日報」刊行,1958年5月休刊。1967年3月復刊,至1968年5月停刊。 12月 《新帆》詩刊出版,由新帆詩社主編。 |
1957年 |
1月 《今日新詩》由左曙萍創辦,上官予主編,1957年10月停刊,共發行11期。《藍星宜蘭版》由覃子豪主編,1957年7月停刊,共發行7期。 5月 《海洋詩刊》由香港僑生余玉書創辦,1966年停刊,是台灣大學校園詩社發行的刊物。 8月 《藍星詩選》由覃子豪主編,1957年10月停刊,共發行2期。 11月 《噴泉》由綠茵、長虹創刊,1958年1月停刊,共發行2期。 12月 《東海詩頁》由李菁(李春生)、黃鴻烈創辦。 |
1958年 |
4月 《詩園地》由西丁主編,1961年3月停刊。 12月 《藍星詩頁》由覃子豪、夏菁、余光中、黃用、羅門、蓉子、王憲陽、向明等人主編,1965年6月一度休刊,1982年10月復刊後,刊至1984年6月停刊,共發行73期。 |
1959年 |
2月 《曙光文藝》由楊正雄創辦,為軍中文藝詩刊。 《詩播種》由李菁(李春生)、秦嶽主編,1959年5月停刊。 |
從以上資料可以注意到,一是相較於戰後初期,50年代的詩刊數量有如雨後春筍般成長,有不少詩刊最初依附於報紙、雜誌刊行;二是詩刊、詩社環境多由遷台詩人主導;三是政治干擾大,雖然官方文藝政策大力推行,但詩人們對現代詩藝追求的道路並未中斷;四是1956年「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停辦裁撤,且紀弦為首的「現代派」宣告成立,象徵一個時代文藝潮流的轉變,但須注意的是此乃一大趨勢,並非表示此後官方文藝類型的詩刊就此絕跡,譬如《今日新詩》(1957)、《曙光文藝》(1959)即是具有官方文藝色彩的詩刊。
三大詩社與現代詩論戰
50年代詩刊的發展主要仍以紀弦《現代詩》、覃子豪《藍星》及張默、洛夫、瘂弦創辦的《創世紀》為主體,其中紀弦、覃子豪都曾主編過50年代第一份詩刊《新詩週刊》,後則因理念差異而各自創立詩社。紀弦(1913/2013)本名路逾,1949年來台前即以筆名「路易士」活躍於上海詩壇,曾參與施蟄存《現代》及戴望舒《新詩》等刊物,不僅具有實質編輯經驗,也將中國30、40年代發展起來的西方現代主義帶往台灣,並以1953年創辦的《現代詩》重燃。紀弦秉持一股熱情,獨資創辦詩刊,一人打理編務、校對、出版。1956年號召成立「現代派」,並於第13期印出〈現代派六大信條〉作為詩社宗旨,當時參與人數多達百人,集結詩壇菁英,可謂盛況空前,此是詩社發展的高峰期。〈現代派六大信條〉的刊出,使得以「領導新詩的再革命,推行新詩的現代化」為職志的紀弦與覃子豪在詩觀及詩壇發展路線上展開深入辯論,此次論戰為50年代三場現代詩論戰中之最大。
相較於《現代詩》出版型態的單純,《藍星》則歷經借報紙雜誌版面出刊的《藍星週刊》(借「公論報」版面)、《藍星宜蘭分版》(借「宜蘭青年月刊」版面),以及獨立出版的《藍星詩選》、《藍星詩頁》等型態。藍星詩社於1954年成立,第一份刊物《藍星週刊》由覃子豪、余光中主編,覃氏(1912/1963)北平中法大學畢業,後留學日本東京中央大學,一生致力於現代詩的創作與教育推廣,引進30、40年代中國文壇的現代詩潮,為台灣詩壇重要的「詩的播種者」。覃子豪為首的藍星詩社,重視實事求是的創作精神,對於現代派倡議的〈現代派六大信條〉有相當多的質疑,因此借重1957年《藍星詩選》的版面刊登〈新詩向何處去?〉長篇詩論,提出六項原則,回應紀弦全面西化的路線,1958年持續刊出黃用、羅門的文章,甚至商請余光中翻譯史班德(Stephen Spender)〈現代主義的運動已經沉寂〉一文,以呈現藍星詩社總體立場。紀弦則在《現代詩》上刊登〈從現代主義到新現代主義〉、〈對於所謂六原則之批判〉等文章回應。「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在雙方你來我往的交鋒過程中形構,最終卻因彼此火氣太大而失焦,但若從宏觀視野來看,論辯中各自申述立場與對詩歌未來發展的想像都有助於廓清詩壇發展的路線與方向。
1954年由張默、洛夫、瘂弦創立的《創世紀》,因軍職身份對政治較具敏感度,因此最初是以貼近官方文藝立場的「新民族詩型」為創社宗旨,在1959年轉向追求現代主義(尤其是法國超現實主義詩風)之前,並未直接參與紀弦與覃子豪之間的論戰。雖然與官方態度保持一致,但1959年的《創世紀》卻也刊出商禽〈長頸鹿〉〈滅火機〉等超現實詩,而洛夫則有「石室之死亡」系列向內挖掘心靈,出之以晦澀語言的作品。像這類語言新奇,意象稠密、斷句古怪的詩歌,引來文壇人士的批判,譬如言曦在1959年11月「中央日報」發表〈新詩閒話(四篇)〉及〈新詩餘談(四篇)〉等文章,以舊詩標準衡諸新詩,指謫新詩語句不通、晦澀難懂,後續張明仁更有〈畫鬼者流〉一文批判新詩,此次論戰主要由社外人士挑起,詩壇人士(主要是藍星詩社)利用《藍星詩頁》和《文星》雜誌(如余光中、黃用、夏菁等人文章刊出)予以回應,但「創世紀」詩人並未起身抗辯。雖然詩人們不分你我、團結對外,但藍星詩人夏菁於《藍星詩頁》上寫了〈說瓜苦──籲請新詩人反省及檢討〉一文,真誠勸諫某些刻意晦澀的詩人們反躬自省、切勿「不擇手段求新」。此次論辯見證了50年代舊詩美感的保守勢力的反撲,然而,藍星詩人們實事求是的回應態度,居中析理向社會大眾說明並檢討自家人,將此次事件的作用與意義導回向社會大眾教育推廣現代詩的閱讀與欣賞,可說為培養新一代讀者與創作者做出貢獻。
1950年代初期的官方文藝政策,鼓勵反共抗俄、愛國鄉愁的詩歌作品,除了早期「文獎會」以獎金為誘因鼓勵創作外,遷台詩人們去國懷鄉的內心狀態自然也需要宣洩出口,因而成為當時創作主流自然有其內外因素。譬如高舉現代派大纛的詩人紀弦早期也曾於「五四獎金」的徵文競賽中,以〈怒吼吧台灣〉(1950)、〈鄉愁〉(1952)、〈革命、革命〉(1953)、〈飲酒詩〉(1954)拿下多次獎金。1952年創辦的《詩誌》收錄詩人們的作品更是充滿反共愛國、鄉思鄉情的詩篇。紀弦即便於70年代赴美依親,詩中偶亦可見重申自己反共立場,可見把反共愛國列入〈現代派六大信條〉並非護身符,而是一生堅守的信念與目標。《創世紀》從1954年創立之初,即強調詩歌要以符合「時代性、戰鬥性、革命性」為目標,1955年〈建立新民族詩型之芻議〉正呼應著年初蔣中正於國民黨中常會上倡議的反共文藝方針。1957年1月創刊的《今日新詩》也是官方文藝類型的代表,由左署萍擔任社長,上官予主編,創刊詞裡高倡「中華民族團結奮鬥」欲為詩壇呈獻「戰鬥的、革命的」詩篇,第6期甚至直接在封面上打上「提倡戰鬥文藝,開拓新詩領域」之標題,收錄詩作多有王祿松〈戰士之歌〉、關外柳〈紅禍〉、上官予〈故鄉〉系列等,當時反共文藝詩的代表風格。此詩刊可說集結了詩壇各路菁英,尤其從編委及作者群觀察,基本上三大詩社的成員都能見到蹤影。此時雖已進入現代詩社漸漸掌握藝術自主權的西化時期,但仍能見到標榜反共文藝的詩刊誕生。但此時的反共文藝詩刊已非50年代早期那般純正,詩歌創作有像瘂弦「斷柱集」系列、羅門〈機場〉這類作品,翻譯上更由覃子豪、念汝、葉泥、糜文開等人引進法國、英國、印度、日本等地現代詩歌養分,給台灣詩壇以啟迪。此反共懷鄉與西方新知並存的現象,正呼應學者指出的,譯介西方文化、域外文化的現代詩潮與反共文藝之官方政策同時、共生的關係。
1959年楊正雄創辦軍中文藝詩刊《曙光文藝》,可說是反共文藝的最後餘波。1960年代詩壇即進入現代主義美學主導的時期。[6]此處可補充的是,早期軍系雜誌如「青年戰士報」、「軍中文摘」、「自由青年」等有詩歌刊登版面,這些都曾提供青年詩人創作起步的園地,雖然在主題及風格自由度受限,但也保存了詩人們創作的軌跡。
50年代詩刊的貢獻與影響
總體而言,1950年代詩刊可歸納以下幾點貢獻:一是從官方反共文藝的保守邁向現代藝術追求的多元景觀,呈現台灣現代詩現代化發展的歷程;二是遷台詩人創立詩刊不僅作為抒發去國懷鄉情緒的出口,同時也點起了台灣現代主義詩歌的火;三詩刊的創作園地,培育了新一代詩人,翻譯西方詩潮,也給予他們成長的養分;四是50年代詩刊的現代主義追求為60年代現代文藝雜誌興盛提供基礎;五是50年代末現代主義的晦澀因子,確實深刻影響了60年代詩歌語言的發展,因而埋下70年代關傑明、唐文標的批判事件。
1921年林獻堂於台北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由知識菁英為首,引進新觀念、新思想,以喚起台灣人的知識水平,透過辦理報刊、講演活動以推廣新知。經過30年後,一批遷台的知識菁英來到台灣土地上,以紀弦、覃子豪為首,帶入中國30、40年代的現代詩潮,同時在詩刊上譯介法、德、日、英、美等新鮮外國詩論與詩作,開設詩歌班推廣詩的創作與欣賞,甚至為了台灣現代詩的未來路線,不惜在詩刊上大動肝火、筆戰交鋒,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喚起時人對新知的認識與接受,都是為了未來美好的詩歌前景而努力。
[1]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游勝冠教授指導,2005),頁185-188。
[2] 應鳳凰:〈五十年代文藝雜誌概況與分類──兼談這段文學歷史〉,《五十年代文學出版顯影》(新北:新北市文化局,2006),頁278-306。
[3] 應鳳凰:〈台灣五十年代詩壇與現代詩運動〉,《現代中文文學學報》(2000年7月),頁65-100。
[4] 葉維廉:〈台灣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兩種文化錯位的現代詩〉,《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年11月),頁129-164。
[5] 張錦忠:〈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中外文學》第30卷3期(2001年8月),頁93-113。
[6] 解昆樺:〈1960年代詩刊綜論〉。網址:https://db.nmtl.gov.tw/site4/s3/periodinfo?id=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