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料庫介紹
作者詳細
作者姓:
作者名:
用錫
作者姓名:
鄭用錫
作者別名:
字在中,號祉亭
性別:
朝代:
帝王年號:
不詳
出生年月日:
1788
卒年:
1858
出生地:
不詳
卒地:
不詳
籍貫:
福建
活動地區:
不詳
個人簡介:
鄭用錫(1788~1858),原名蕃,字在中,號祉亭,原籍福建漳浦,明末遷居金門浯江,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父崇和移居臺地後壟,嘉慶十一年(1806)又徙往竹塹,於是落籍當地。鄭氏立志青雲,道光三年(1823)考取進士,成為「開臺黃甲」 ,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簽分兵部武選司行走,次年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兼儀制司事務,精勤稱職,雖獲肯定,但乏再上層樓的官勛,道光十七年(1837)春乞養歸里。在鄉期間,建學宮、修橋渡、賑飢寒、恤孤寡,樂善好施,為地方重要仕紳。曾擔任明志書院山長 (約1829~1834、1852~1857年間),栽培後進,不遺餘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艦來犯,鄭氏招募鄉勇抵禦。咸豐三年(1853),漳泉械鬥紛起,撰〈勸和論〉開導村民,又挺身勸解,獲保全者不少,逝後於同治十一年(1872)獲祀鄉賢祠中。
道光十四年(1834)曾與堂弟鄭用鑑合撰淡水廳方志,後世纂修者多以此為基礎 ;又著有《周禮解疑》、《周易折中衍義》。咸豐元年(1851)開始修築「北郭園」,此庭園遂成為北臺重要的文學據點。鄭氏工詩文,詩歌內容小至雜物微詠、個人心緒、家庭瑣事、園林賞玩、交遊酬答,大至反映社會現象,關心桑梓國事,或歡愉憂歎,或憤慨悲憫,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詩人。文字淺顯質樸,不事修飾,喜好說理,楊浚以為是邵雍擊壤吟的流衍,頗加推許;但連橫以為其詩「平淡、未佳」 ,王國璠則謂:「古體出於宋儒擊壤一派,雖有令人繁雜之譏,卻具『帝力與我何有』之樂。近體必琢必鍊,致氣息神采,大受束縛,流於生澀。獨五言律絕,頗有田園之趣,應可傳也。」 鄭氏詩作目前存有兩種版本,其一是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的《北郭園詩鈔稿本》;其二係次子鄭如梁委託福建舉人楊浚編修的《北郭園全集》,於同治九年(1870)刊刻,為北臺灣最早出版的詩文集。此二版本,內容相去甚遠,各有特色,基金會所藏較接近鄭用錫作品原貌,可惜為殘本,內容並不完整;楊浚編修的刊本,雖經楊氏刪修潤飾,但所存作品較多,且較為普遍,臺灣文獻叢刊本中之《北郭園詩鈔》、龍文出版社之《北郭園詩鈔》,均採此版本。茲以《北郭園全集》為底本,參照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之《北郭園詩鈔稿本》(以下簡稱「稿本」)編校。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認的字體,則由黃哲永、謝永基兩位先生協助辨識完成。(黃美娥撰)
專長:
不詳
現職:
不詳
及第年:
道光三年(1823)
官宦經歷:
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簽分兵部武選司行走,次年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兼儀制司事務,精勤稱職,雖獲肯定,但乏再上層樓的官勛,道光十七年(1837)春乞養歸里。在鄉期間,建學宮、修橋渡、賑飢寒、恤孤寡,樂善好施,為地方重要仕紳。曾擔任明志書院山長 (約1829~1834、1852~1857年間),栽培後進,不遺餘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艦來犯,鄭氏招募鄉勇抵禦。
參與團體:
不詳
編著作品:
《周禮解疑》、《周易折中衍義》
親族:
不詳
師友:
不詳
製表時間:
2008/11/24
備註:
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