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日昭和9年
文學團體
臺灣文藝聯盟 文藝組織。1934年5月6日成立於臺中市。初期有82位作家參與。包括北部的黃得時、郭秋生、林克夫、廖漢臣、朱點人、王詩琅、徐瓊二、張維賢、林輝焜、楊雲萍、李獻璋、劉捷、吳希聖等;中部的賴和、陳虛谷、楊守愚、周定山、林幼春、葉榮鐘、賴慶、賴明弘、林越峰、張深切等;南部的蔡秋桐、郭水潭、吳新榮、黃石輝、謝星樓、徐玉書、楊逵、楊華等。「臺灣文藝聯盟」除了匯聚原本來自於「南音雜誌社」、「臺灣文藝協會」、「臺灣藝術研究會」的成員之外,還進一步聚集了文壇新進作家楊逵、呂赫若、張深切、吳新榮等人,成為一個殖民地作家跨越立場的大型組織。因此,在組織上,「臺灣文藝聯盟」乃陸續於各地成立支部,計有原「臺灣藝術研究會」的東京支部,鹽分地帶作家群的佳里支部,以及嘉義支部、埔里支部等。半年後,並創刊了《臺灣文藝》。《臺灣文藝》自1934年11月5日創刊,至1936年8月28日的第3卷7、8號合刊,總計發行了15期,分為「白話文」、「和文」兩部分編輯。張星健擔任編輯兼發行人,日文部分的編輯則由楊逵負責,發行地點為臺中市。以《臺灣文藝》為機關刊物的「臺灣文藝聯盟」,主要的活動宗旨除了成立大會所通過的提案之外,其實際活動內容則體現在這份機關刊物的編輯發行之中。成立大會上通過的三項提案分別是「提倡演劇案」、「作品獎勵案」、「文藝大眾化案」,同時並否決了「與漢詩人聯絡案」、「漢文字音改革案」。在「臺灣文藝聯盟」活動期間,亦曾發生數次風波,特別是楊逵另行創辦《臺灣新文學》,以及文聯與臺灣新民報之間的爭執等。儘管如此,《臺灣文藝》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作家,也發表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如賴和〈善訟的人的故事〉、楊華〈一個勞動者的死〉、王詩琅〈沒落〉、蔡秋桐〈理想鄉〉、張慶堂〈鮮血〉等漢文小說,以及吳希聖〈乞食夫婦〉、楊逵〈難產〉(未完)、張文環〈父親的要求〉、呂赫若〈暴風雨的故事〉、翁鬧〈憨伯仔〉等日文小說。新詩的作者主要有巫永福、楊華、郭水潭等人。就文藝組織的團體型態,以及《臺灣文藝》刊物中諸多以臺灣新文學展望為課題的討論來看,「臺灣文藝聯盟」存在的歷史,可說相當程度展示了三○年代殖民地作家對於未來文學前途的焦慮不安,以及解決面對的各種不同方案。